为什么是三江源?

范子瑜 2024-07-25 科技 15 10
A⁺AA⁻

被誉为“中华水塔”

是江河之

更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


是最原始、最纯净的

荒野秘境

是曾经的科研“空白区”

一代又一代

科学考察队前赴后继

只为找到源头的“第一滴水”


2022年7月28日,在格拉丹东雪山,来自长江科学院的科考队员走向探测点位。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它,就是三江源


近日

新华社记者跟随长江源科考队

深入青藏高原腹地

带你探秘

三江源和江源科考的故事


1



长江发源地

唐古拉山脉主峰

格拉丹东雪山


圣洁的白雪

铺满了连绵起伏的山脉


这是长江发源地格拉丹东雪峰(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谁能想象

冰川融化的滴滴雪水

汇成小小的清泉

一路奔腾

横跨11个省区市

流淌出绵延万里的雄壮


这是2024年5月26日拍摄的沱沱河风光(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长江正源沱沱河

流淌在昆仑山与唐古拉山之间

源源不断为下游

保存、输送生命之水


7月20日拍摄的通天河(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杜笑微摄)


进入通天河流域

长江开始真正展现出

水流的力量与生命的澎湃


近处

牛羊成群,树林青翠

远处

白云澄澈,群山环绕

江水湍急,滚滚向前


如《西游记》中描写的通天河

不仅是一条江河

更是一段历练和成长


这是7月20日拍摄的通天河。新华社记者 周喆 摄


长江通天河流域从青海囊极巴陇绵延至青川藏交界的金沙江这片区域不远就是黄河与澜沧江的源头
一段段涓涓细流

朝着不同的方向

奔涌向前

直至汇入广阔海洋


这是神舟十七号航天员汤洪波在中国空间站拍摄的长江入海口。新华社发


万河归海

亦如人生

只要奋力向前

终会遇见生命的辽阔


2



冰川提供了水源

水源孕育了生命

滋养了文明


这是2022年7月21日在长江源地区拍摄的河道。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三江源

广袤无垠的天地间

成就了野生动物的天堂


自然的纯净与和谐让人忘记了城市的喧嚣

7月8日,在可可西里卓乃湖区域,一群藏羚羊在活动。新华社发(杜笑微 摄)


兀鹫抖动着翅膀

盘旋于嶙峋的山岗之上


这是研究团队于2022年7月7日拍摄的胡兀鹫。(受访者供图)


裸露的巨石间

雪豹、岩羊神出鬼没

居高临下

俯瞰着整片荒原


2023年2月21日,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境内的昂赛大峡谷内,一只雪豹准备向上攀爬。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成群的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

迅疾奔腾

与我们的车队“赛跑”


7月7日,在可可西里卓乃湖区域,几只藏羚羊在活动。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牧民策马前行曾经,他们和牦牛羊群一起踩出一条回家的路自此有了自己的歌声和家乡

行走于苍茫无际的大地上

你会在不经意间与一双双清澈的眼眸对望
那一刻也许更能领悟到

这片蓝天白云下的澄澈天地

是你、我,和高原精灵

共同的家园


2020年7月7日,在可可西里卓乃湖保护站,保护队员才文多杰照顾一只藏羚羊幼仔。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3



自古以来

人们从没有停止过

对生命源头的寻觅


这是2022年7月21日在长江源地区拍摄的岗加曲巴冰川。新华社记者 陈杰 摄


年轻的徐霞客

为探索长江源头千里跋涉


他从家乡江阴出发

一路西行

历时三十年

纠正了“岷山导江”

论证金沙江才是长江源头


徐霞客塑像。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虽然徐霞客为长江溯源

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限于科技落后等原因

对江源探寻直到新中国成立后

才有了突破性进展


这是2022年7月21日在长江源地区拍摄的雪山。新华社记者 陈杰 摄


“不到江源心不死

死在江源心也甘”


1976年

新中国首次组织对长江源头展开科考

参与队员签名

写下“生死状”

决心找到长江的源头


1976年长江源科学考察照片。(长江科学院供图)


正是在这一年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科考队

历尽艰辛

终于将长江源追溯到

唐古拉山主峰

格拉丹冬雪山脚下


这次考察还修正了

长江的长度

长江取代密西西比河

成为世界第三长河


1978年长江源科学考察照片。(长江科学院供图)


1978年

历时45天的第二次长江源考察

正式确定了“长江三源”:

正源沱沱河、南源当曲、北源楚玛尔河


长江南源当曲的高寒草地(7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喆 摄


源头之于长江

好比大脑之于人体

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多次考察基础上

2012年7月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

长江科学院等机构组织

20多人团队走进江源

拉开了江源科考常态化序幕


科考队员在冰面上使用地质雷达探测冬克玛底冰川厚度(2023年7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杰 摄


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

高寒缺氧

来自平原地区的科考队员

初到三江源几乎都会产生

头疼、气喘、胸闷等高原反应


“在高海拔地区,干啥都要悠着点

吃饭不能吃太饱,厕所不能上太久”

在前往沱沱河的路上

有经验的科考队员

反复叮嘱记者


7月20日,在直门达水文站,长江科学院流域水环境研究所乔强龙开展现场鱼类监测。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河谷中遭遇泥石流

距离滑落的巨石仅一两米

在冰冷的河曲中采集样品

却因缺氧眩晕

不得不用捕捞网支撑身体


一位参加科考的女队员

因身体原因被“劝退”时

却含着泪花说

“我想再坚持坚持”

……

虽然科研条件日益改善

但地形复杂、天气多变

缺少网络信号覆盖

在江源开展野外考察

条件依然艰苦甚至危险


7月22日,长江科学院流域水环境所韩成在长江南源当曲采集河水样本。新华社记者 周喆 摄


尽管如此,每年七月

科考队员都会克服

高原反应、负重前行

跨越约4000公里的草甸、河湖与冰川

采集数百件样品

对江源水环境

水生态等进行“体检”


7月20日,在直门达水文站,长江科学院流域水环境研究所韩成(右)开展现场水质样品采集。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追本溯源,不忘其根

江源科考虽有艰辛跋涉

但又何尝不是

报答“母亲河”的

一种方式


“如果长江、黄河是母亲河

三江源就是母亲的母亲”

一位队员对记者说

再苦再累

他也要坚持下去


科考队员在格拉丹东雪山主峰冰川上进行地质雷达探测(2023年7月2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我们从何而来

又将去向何处


每一个经历过这段旅程的人

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古往今来

三江源,这块纯洁的土地

哺育了多少生灵

流传着多少故事

没人说得清楚


但我们清楚的是

三江源奔腾的河水

滋养华夏

生生不息


来源:新华社微信

出品:钱彤、黄豁

策划:齐慧杰、江毅

统筹/监制:史卫燕、宋君毅、李瑜、安涛

记者:周喆、陈杰、田中全

摄影:伍志尊、杜笑微、潘彬彬

编辑:郎湉、李梦婷、伍越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  兰文晗
     2024-07-29 09:26:11  回复该评论
  • 三江源 🌿 是生命的源泉,滋养着我们的生态平衡🌱。
  •  屠雯昊
     2024-07-29 09:40:29  回复该评论
  • 三江源地区之所以如此特别,是因为它不仅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而且还是众多河流的发源于此💦🌊, 为我国乃至全球的生态平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顾若岑
     2024-07-29 09:48:55  回复该评论
  • 三江源是一片充满神奇和美丽的土地,它是长江、黄河与澜沧河的源头发源于此。💧🌟🙏
  •  柏梦蓉
     2024-07-29 09:56:39  回复该评论
  • 保护三江源,就是守护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湖的水资源与生态环境。💪💦🏞️
  •  虞凌芝
     2024-07-29 10:11:57  回复该评论
  • 三江源是一片充满神奇和美丽的土地,它是长江、黄河与澜沧河的源头发源于此。👏🏞️🗾
  •  菅湘莹
     2024-07-29 10:20:07  回复该评论
  • 三江源是地球之肾,保护它就是守护我们的生命源泉💪💦

发表评论: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