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才明白,能够视死如归的人,相当厉害

季雪娴 2024-07-24 创业 12 0
A⁺AA⁻


说起生,大家都很开心。

说起死,大家都不乐意了。

也有人会谈及生死,说:“不过度医疗,不拖累子女,也不留什么骨灰。”

但是到了临死之前,老人就舍不得离去了,还想尽办法,多看一看世界。

真正厉害的人,到老的时候,就视死如归,做到了“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01

视死如归,说明看透了人生。

人老了,谁都知道,要做好减法,学会断舍离。

断了什么呢?离开红尘吗?舍去所有的财富吗?有没有觉得生死和自己很近?

人也会思考很多的问题:真的有投胎转世的故事吗?还是能够留下灵魂?

看多了人间的故事,也看了很多历史典故,发现科学无法解释的问题,把我们带到一个神奇的世界。

或者你会想,真的到了天堂,远远地看着人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其实,什么转世、三生、来生等,都是人瞎掰的东西。就像妖魔鬼怪一样,子虚乌有,不过是人想象出来的。

也没有人,真的可以穿越时空,去其他的朝代。

人死了,如一缕烟尘,一会儿功夫就再也不见了。

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我看过邻居老太太,昨天还和村里人争夺一块菜地。今天就过世了。

菜地上的一把锄头,是老太太放的,证明菜地就是她的。可惜,锄头只能自己生锈,腐朽;地也是别人的。

这就证明,老太太是不通透的,整日胡思乱想,还有执念。

那些视死如归的人,真正做到了断舍离。他们把“人生是一个过程”的道理,贯彻执行到位了。

北宋的苏轼,人生经历了很多波折入狱一次,被贬多次。

他在入狱之前,从地方押解到京城,途经扬州和太湖。痛苦之中,他两次要投水自尽。因为押解的官差看得严谨,才没有做成。

官员皇甫遵劝说苏轼:“你死了倒容易,有没有想过会连累你的家人和你的朋友?”

听了这句话,苏轼才安静下来。

当苏轼六十岁之后,再看人生,对生死就坦然了。正如他的诗句:“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风和日丽,只要你安静地过日子,每天都是赚来的。至于哪天过世,那就随意好了。

02

视死如归,说明内心很强大。

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因为被钟会陷害,落得一个问斩的结局。

嵇康面对生死,一点都不惧怕。

他看了看太阳的影子,算了一下问斩的时间,然后从哥哥手里,要来古琴,弹奏了《广陵散》。

演奏之后,他说:“以前有人要学《广陵散》,我没有教。恐怕以后要失传了。”

接着,他从容地走向问斩台。

清代学者金圣叹,年轻的时候去游玩。

夜里,他在一座古寺里,看到一本好书,要借回家。主持说:“借书是可以的,但是我要考考你。听着,上联是——半夜二更半。”

想了很久,都没有下联,他只能带着遗憾离开。

多年后,他犯法了,被抓起来。

在牢狱里,他盯着窗外的月亮,灵机一动,就想到了下联——中秋八月中。

他让儿子把下联写下来,送给主持,自己从容赴死。

能在生死的关头,思考很有哲理的问题,把生死都放在一边。这是了不起的格局。

亦舒在《直至海枯石烂》中说:“做人凡事要静,静静地来,静静地去,静静努力,静静收获,切忌喧哗。”

接纳了一切,那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什么都在心中,什么也不在心中,来来往往的外物,都是自由的。

古人云:“心静则神清,心乱则神乱。”

心强大了,那么人就不会乱,精神也会很饱满。就算身体病入膏肓,人还是阳光的,睁开眼,发现自己又多赚了一天,幸运得很。

非要离开这个世界,也无妨,就好好告别,逐一告别。

03

视死如归,说明子孙都很幸福。

看了一个故事:一个老太太孟阿香,养了几个智商偏低的儿子,也都没有找对象。

老太太担心自己过世了,儿子们过不下去,就拼命省吃俭用,留下一千斤谷子。

她还反复交代懂事一些的那个儿子,一定要保证大家吃饱。

显然,老太太是不舍得离开的,她知道自己的使命没有完成。

生儿育女一辈子,就是希望儿女过得好,顺顺利利的。

看到儿女过不好,比自己挨饿还难受。因此,父母会拼命去干活,求财富,修建房子等。

看到儿女都很好,能自食其力,有婚姻,工作稳定,还常常去旅游,父母就很放心了。

一个人做到视死如归,很多因素,是和子女的生活状态分不开的。

大家庭越幸福,老人的晚年越愉悦,那么他反而不会一直贪念红尘,而是觉得自己这一生,心满意足了。

04

其实一个人活七十岁,还是活八十岁,九十岁,不是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生活要有质量,而不是每天都苟延残喘。

活得快乐,每一天都是赚的;活得痛苦,每一天都是亏的。

因而我们的一辈子,不要盲求什么大富大贵,不要苛求长寿,而是改变自己的精神世界,培育一个像样的家庭。

珍惜夫妻缘分,培养儿女独立的能力,多读几本书,多做一些善事,那就在死之前,可以笑着告别。

庄子说:“生亦何欢,死亦何惧。”

丰子恺说:“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作者:布衣粗食。

声明:本条信息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